当公众还在讨论5G应用场景时,5G-A(5G-Advanced)技术已悄然落地。2025年6月,国内电信联合华为在上海发布“基于智能编排和频谱解耦的智能大上行技术”,标志着国内正式迈入5.5G商用阶段。
技术跃迁:上行速率提升15%,时延降低30%
传统5G网络存在“下行快、上行慢”的短板,难以满足工业互联网、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实时交互需求。新发布的智能大上行技术通过三大创新破解难题:
频谱解耦:将原本独立的上下行频段进行动态绑定,提升频谱利用率;
智能编排:基于AI算法预测业务需求,自动调整资源分配策略;
终端协同:支持手机、摄像头、传感器等多设备并行上传数据。
在苏州工业园区,某汽车零部件厂商应用该技术后,生产线质检环节的4K视频上传时延从80ms降至55ms,产品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.7%。华为轮值董事长预测:“到2026年,国内将建成超100万个5G-A基站,覆盖80%的工业园区和交通干线。”
从“连接机器”到“赋能产业”
5G-A的落地正引发产业链深度升级。在物流领域,京东物流在长三角部署的5G-A无人仓,通过智能大上行技术实现200台AGV机器人协同作业,分拣效率较传统仓库提升4上海瑞金医院利用5G-A网络开展远程机器人手术,将手术指令传输时延控制在0.8ms以内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设备商竞争格局也随之重塑。华为、中兴通讯等国内企业占据全球5G-A专利的63%,OPPO、vivo等终端厂商已推出支持3CC载波聚合的5G-A手机,下载峰值速率突破3Gbps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5G日报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5G日报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