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ChatGPT能写出满分作文、AI绘画工具颠覆艺术创作、自动驾驶重构交通逻辑,人工智能(AI)已从实验室走进生活的每个角落。在这场技术革命中,人工智能素养正从“边缘技能”跃升为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,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学科中的“读写算”。
技术渗透倒逼教育转型
AI不再局限于编程课堂,而是渗透至教育全链条:智能批改系统提升教师效率,个性化学习引擎精准定位知识盲区,虚拟实验室突破物理空间限制。例如,北京某中学引入AI教学助手后,学生数学平均分提升12%,教师备课时间缩短40%。这种“人机协同”模式,要求师生具备AI工具的使用能力与批判思维。
素养内涵超越技术操作
人工智能素养不仅是“会用AI”,更需理解其底层逻辑与社会影响。学生需掌握数据伦理(如算法偏见)、技术边界(如AI创作版权)、人机协作(如如何向AI提问)等核心能力。芬兰已将“AI与社会”纳入中小学必修课,通过模拟辩论、伦理案例分析,培养“技术向善”的价值观。
未来竞争的“通行证”
世界经济论坛预测,到2030年,全球将有8亿个工作岗位被AI重塑。具备AI素养的人才,不仅能适应职业变革,更能主导技术创新。教育体系的转型,本质是为下一代配备“理解技术、驾驭技术、超越技术”的思维武器。
当AI成为“新水电煤”,教育体系的变革已刻不容缓——从培养“AI使用者”到“AI创造者”,这场素养革命正在定义未来的竞争力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5G日报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5G日报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